瑪麗·科斯:「Presence in Light」- 紐約佩斯畫廊新作展覽

Mary Corse, Untitled (White Diamond), 2024
© Mary Corse, courtesy Pace Gallery
Lisbeth Thalberg
Lisbeth Thalberg

紐約-佩斯畫廊欣然呈獻瑪麗·科斯在紐約25街540號畫廊的新作。展覽從9月13日至10月26日舉行,這是科斯自2019年以來首次在紐約舉行的個展,並且跟隨著她近期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和首爾的Amorepacific美術館,以及她2018年在紐約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和洛杉磯郡美術館的巡回回顧展之後的多個機構展覽。科斯即將在佩斯畫廊的展覽將與她參與「顆粒與波:南加州的抽象和科學,1945-1990」一觀的展覽同時進行,該展覽是作為Getty PST ART:藝術與科學交錯行為的一部分,將在加州棕櫚泉藝術博物館展出。

在她長達六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科斯探索了光、空間和感知的現象,並在各種媒介中創作了卓越而跨界的抽象作品。作為從1960年代至今的洛杉磯藝術家群體的關鍵成員,她經常與光和空間運動相聯繫,但始終致力於繪畫的可能性,這仍然是她的主要關注。作為她經驗豐富且觸感強烈的藝術創作方法的一部分,科斯不斷探索光既可以作為主題也可以作為材料的方式。在1960年代晚期,當她在尋找一種方法將光嵌入她的畫中時,科斯經歷了一次頓悟。在日落時分沿著馬里布的太平洋海岸公路駕車,她注意到路標隨著她的行駛逐漸被車燈照亮。在考察使這種效果成為可能的工業應用時,她發現了玻璃微球——一種用來提高路標可見度的材料。1968年,科斯開始將這些折射微球塗在她的White Light畫作的表面,使這些作品具有一種自畫面內部投射出來的照明感。

佩斯畫廊在紐約的這次展示中,科斯將首次展示其新的一系列鑽石形畫作,這續了她長期的習慣,將玻璃微球融入繪畫表面。科斯自從1964年至1968年在洛杉磯的Chouinard藝術學院學習時期,就開始探索她的畫布的物理結構。雖然她在20多歲時就創作了她的第一幅鑽石形畫作,但這部作品標誌著她自1960年代以來首次製作鑽石形畫布。科斯回到鑽石形狀,突出了她實踐的一個標誌:對反覆和回到早期思想的興趣。在她的新Diamond畫作中,藝術家對動畫她在開始時的實踐的基本概念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這些新的想法的迭代擴大了她對自己的作品的形而上尺度的研究範圍。

在佩斯畫廊的展示中,所有從未展出過的作品將包括科斯的Halo Room,這是她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開發的新的建築裝置。這件作品將安裝在畫廊空間的中心,也可以放在戶外,提供了一種參與性的、親密的尺度、空間和光的體驗。當觀眾進入房間時,一個單獨的室內燈將他們的影子投射到一幅White Light畫作上。產生的效果在觀眾的影子周圍產生一個發光的光暈,既提示了他們的存在,也將其融入了畫作本身。這個裝置依賴於個體和對象之間的能量關係,產生一種主觀碰撞的瞬間,促使身體在空間內的精神顯現。每次允許最多兩位參與者進入裝置,每位觀眾只能看到自己的光暈——這種現象說明了體驗科斯藝術的個人性質。

科斯的Halo Room繼續並加深了對1960年代後藝術中存在問題的長期爭議。在他的1967年的散文「藝術與對象性」中,評論家邁克爾·弗里德因其認為的「戲劇性」而著名地譴責了極簡主義美學。弗里德將這與全篇畫作進行了對比,全篇畫作可以被觀眾一次性,在一瞬間全部感知到。弗里德稱這一質量為「presentness」,並在散文中聲明:「presentness即是恩典。」雖然科斯不是極簡主義者,但她與弗里德所指的許多1960年代後的實踐有關,她在1960年代後期在紐約的Dick Bellamy的Green Gallery展出過。她的新作品同

分享本文
跟隨:
記者兼藝術家(攝影師)。MCM 藝術版編輯。
發表評論